9游戏

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太聪明

北往 772

第一,曹娥碑下猜字,操乎才思差修三十里,修自鸣得意,不懂的收敛,令操很没面子。杨修很有才华,但持才傲物,不知收敛,很容易得罪人,所以就给曹操留下不好的印象。

第二,就是有名的“一人一口酥”事件了,令操十分不悦。擅自揣摩领导的心思一定要不漏痕迹悄悄的来完成,而不能像杨修那样高调又得意洋洋。曹操好涵养,不然已经忍不住要动怒了。

第三在军营里的“鸡肋”事件。曹操本来是骑虎难下,犹豫不决。“汉中之战”对曹操来说已经是败局已定,怎么找回些场子是曹操下定决心撤军的唯一决定因素。“鸡肋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可怎么说也是一块肉啊!怎么才能对这块肉实现最大利益化是曹操冥思苦想找不到好办法的苦闷所在。但杨修悟道了曹操的心思,身先士卒收拾东西要准备撤军,还大肆宣扬,言之凿凿。这就大大触犯了曹操的底线。于军规,于刑律,于个人,曹操都不可能再手下留了,非杀不可。

最后,曹操先前在立储上对杨修过多的干涉早已心存了杀意。曹丕和曹植都很优秀,曹操为此“立庶子”也是倍感头痛。曹魏集团里有识之士大都静观其变,明哲保身,在曹操没有明确好继承人之前,万万不可陷入“党争”之中,这是历朝历代皇帝选继承人所忌讳的。但杨修明确表示支持曹植,而且几乎要住在曹植府上,饮酒作赋,狂悖不堪,让曹操早就不满。杨修仗着自己聪明才智私下里也没少当着曹操的面打曹丕的小报告,这让曹操已经忍无可忍,就等个时机,名正言顺的杀一儆百。“鸡肋”事件一出,曹操毫不犹豫,杨修就做了刀下之鬼。

所以说,杨修之死纯属咎由自取,怨不得任何人。

杨修之死并非是因为恃才傲物,而是因为其世家大族的身份。

曹操的一生,是打击豪门望族的一生,是抵抗士族地主阶级的一生。

东汉时,外戚、宦官、士族的政治斗争,将大汉帝国的元气逐渐耗尽。

东汉末年,士族阶级已然击败了宦官、外戚,成为了政治的垄断者。

曹操本就是宦官势力之后,并非士族,与士族也有冲突。

士族阶级的崛起将极大地威胁曹操的政治权力,他只能凭借手中的兵权压制士族。

杨修和孔融、袁绍一样,都是典型的世家大族,其存在本就是曹操所不能容的。

所以曹操杀死杨修和杀死孔融以及消灭袁绍乃至逼死荀彧都是一样的道理,因为曹操与士族地主阶级的关系是对立的,其矛盾是难以调和的。

唯有暴力、唯有杀戮,才能够压制士族阶级。

所以杨修的死与其恃才傲物并无太大关联,只因为他出身于士族。

士族阶级的崛起必然世袭并垄断仕途,也垄断政治,这是曹操不想看到的,所以曹操才竭力打击士族。

曹操在世时的确成功地压制了士族,但在其死后士族再无障碍,便成功崛起,以至后来形成了强盛的门阀士族。

曹操的执政理念是唯才是举,不论德行。

曹操的作为,为寒门的人才提供了上升的通道。

然而在汉末魏晋时期,士族阶级的崛起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曹操只是延缓了这个趋势,并不能阻止。

于是曹操死后,士族便迎来了黄金时代。

曹操死后,曹丕逼汉献帝禅位,即皇帝位,是为魏文帝,并追封曹操为魏武帝。

从曹丕称帝时起,士族阶级便开始全面崛起。

这源于一场政治交易,曹丕与士族的政治交易--九品中正制的实行。

曹丕想要称帝,就必须获得士族的支持。

若没有士族的支持,曹魏就缺乏政治上的合法性,因为士族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学术、意识形态层面的垄断者。

于是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以拉拢士族,士族便支持曹丕称帝。

九品中正制的实行标志着士族阶级从制度上获得了垄断仕途的合法性。

也由于九品中正制,士族阶级在魏晋时期对政治进行全面的垄断。

士族通过九品中正制获得了政治上的垄断地位,又与当世豪族结合,取得了经济上的垄断地位。

司马氏的篡位,意味着士族阶级的全面崛起,天下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都成了士族的天下。

汉末魏晋时期士族的崛起,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门阀士族。

门阀士族是中国历史上秦汉大一统之后,除了皇室以外,最接近先秦时期封建贵族的群体。

门阀士族不是封建贵族,却胜似封建贵族。

他们垄断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军事,如同封建贵族一样世袭权力、地位和领地。

然而门阀士族也只是贵族阶级最后的余晖了,因为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门阀士族也开始走向没落。

到隋唐时,因为只有关陇贵族还拥有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和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相比。

最后经历了唐末五代的乱世,贵族阶级彻底消亡。

经历了五代的破后而立,中国在宋代彻底进入了古代平民社会。

先秦时期是贵族社会,秦汉统一以后,历史便从贵族社会向平民社会过渡。

在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社会,皇室是唯一的贵族。

标签: 杨修被杀的根本原因是A.太聪明B投靠刘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