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乃狄克鬼屋事件你听说过吗?亲历者到底有多恐怖?

在这场恐怖的鬼屋事件中,亲历者的事件参与人被后来的电影公司导演找到,通过亲历者的描述,拍出了这部鬼屋事件的电影。
这个真实事件为什么那么少的人知道,究竟有多恐怖呢?一起来看看吧。被女巫诅咒的屋子康乃狄克鬼屋事件的起源,据说是因为女巫发生的。一名叫做约翰•贝尔的商人,和他的邻居凯特•巴兹在生意上有所来往。后来因为生意上的分歧,两人交恶。
凯特•巴兹作为公认的女巫,偷偷下诅咒给贝尔一家。于是贝尔家便开始了他们的噩梦。晚上经常会听到敲窗,挠门,踏地板的怪声,并且木制家具上都有被指甲抓挠过的痕迹。
不仅如此,贝尔一家人身已经收到攻击。小女儿被突如其来的神秘力量从床上拽起来悬空,或者头发被莫名的提起,围着整个屋子转圈。看着孩子痛苦不堪,无计可施的贝尔一家只能找巫师和法师来驱魔,可是这些巫师和法师一踏入房间,脑袋里便会出现奇怪的声音,最后被一股强大的力量丢出房门外,结果再也没有人敢帮他们了。
后来,女巫的下咒的事情被发现,被教堂抓住后公开处刑。女巫不服,在生命的最后一口气里,说出了最可怕的诅咒:七年后一定回来复仇。可是七年后恶灵并没有回来,反而在事件发生后的135年回归。
原本已经被作为旅游点的康乃狄克鬼屋被女巫占领,甚至还有不知名的游客被无辜波及。亲历者害怕的蜷缩在椅子上这个鬼屋事件最后被改编成了恐怖电影,相信大家也知道。导演组在拍摄之前特地找到了当时还在世的亲历者。这位家庭成员补充道,先前不只是被诅咒,更恐怖的是,女巫之所以力量大,是因为原先被女巫用来祭祀用的人体尸体都埋在他们家楼下,完全是殡仪馆的停尸间与降灵会举行地,里面积存了无可压抑的骇人阴煞与恶气可想而知。
在对导演组描述自己当年的经过时,这位家庭成员害怕的蜷缩在椅子上,他说自己回想起这一幕幕,就好像是那些怪事再一次发生在自己的眼前,仿佛耳朵里都是一声声指甲抓挠门缝的声音。无论是精神或身体上都够叫人不寒而栗。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影视作品,完全都不需要修饰,因为事实就已经够让人害怕的了。
十五点推理破十六年疑案

1940年×月×日,纽约爱迪生公司大楼的窗沿上发现了一只工具箱。打开一看,里面装着一根黄铜管,管里塞满了炸药,管外裹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炸弹没有爆炸,但罪犯也没留下指纹。
几星期后,在爱迪生总公司,又发现一颗土炸弹,它是一只塞满炸药的短筒羊毛袜,罪犯留下了同样的纸条。
是谁与爱迪生公司过不去?公司保卫部门查阅它所设立的“公安卡”,发现对公司发过怨言的人有好几千,从何查起?他们认为,这也许是想吓唬一下爱迪生公司吧?调查到此为止,也没有对外声张。 1941年,美国卷入太平洋战争,这件无头案就搁了下来一拖就是10年。1950年圣诞节前几天,《纽约先驱论坛报》收到读者一封来自韦斯特切特县的来信: 在以后的几年中,警察局和:“F.P.”那清秀的字迹结下了不解之缘。“F.P.”的炸弹越造越熟练,头八颗土炸弹只爆炸了两颗,而后来的四颗都爆炸了。
1955年,“F.P.”放了52颗炸弹,响了20颗。报纸开始广泛报道他的“成就”,公众对他感到严重不安,他投寄给报社的匿名信的措辞日益激烈。一天,“F.P.”的炸弹炸死了一个人,社会舆论和政府当局一致表示:一定要把这个炸弹狂挖出来。
“F.P.”和爱迪生公司有些纠葛,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怎样从这家公司积压半个世纪之久的庞大档案中找出有关线索来,爱迪生公司和纽约誓察局都束手无策。 芬内是纽约警察局侦探长,兼纽约刑事实验室主任,他曾取得精神病法医学学士头衔。
但这个神出鬼没的“炸弹狂”却使他绞尽脑汁,疲惫不堪,他决定破除门户之见,去请教研究刑事犯罪的心理分析家布鲁塞尔博士。 芬内带来的全部卷案中,唯一有用的只是那炸弹狂的几封信,以及由他制造的炸弹的照片和一些炸弹的弹片。要据此作出结论,显然是不够的,但是,博土凭着他对心理分析法的深刻理解和熟练运用,严密推理,竟滔滔不绝地谈了四小时。
布鲁塞尔注视着那几片没有爆炸的炸弹照片,当着侦探的面提出第一个假设: 可以肯定,“F.P.”是男人而不是女人。 因为,以前造炸弹和放炸弹的都是男人,无一例外。这个人之所以对爱迪生公司抱偏见,是他认为爱迪生公司害得他生病。渐渐地,整个世界都和他过不去。
这是他行为失常的来由。一个人一旦为这种思想纠缠,就变成了:“偏执狂”。偏执狂的发展是缓慢的。但到35岁后,便发展得不可收拾了。
那个“F.P.”放炸弹已有16年的历史, 年纪应该在50岁以上 ,这是第二个可能性。偏执狂都非常爱护他们自己,当他们有所行动时,总认为是在“自卫”。他们从不承认自己有缺点,而把遇到的麻烦都归罪于别人或某个大组织,由此产生了第三个可能性, 爱迪生公司对那个“F.P.”也许有过不适当的处理,以致遇到他的报复。 所以,他的出发点也许无可非议。
从他的清秀字迹看, 他受过良好的中等教育 ,这是第四点。 博士接着说:这种人很要面子,平时行为检点,不做任何他认为有失体面的事,因此,他很少会在公安卡上留下记载,更不大会到过精神病院,因为他根本不认为自己有病。所以,人们是难以从档案里去发现他的。
偏执狂患者有85%属于运动员型。据此得出第五个可能性, 这个“F.P.”不胖不瘦,中等身材;体格匀称。 博士拿起那几封信继续说:“从这清秀的笔迹,干净的信纸上我说出第六个可能性是, 此人工作一定是好的,由此推论他是个遵守时间、兢兢业业的模范职员。
直到他遇到所谓的“卑鄙罪行”之前,他一直是这样工作的。 说到卑鄙罪行,这种措词不够美国味,倒有点象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人和英国夸张小说里的语言。“F.P.”笔下“爱迪生公司”的写法,美国人根本不这么写。不管怎样, 这个人不是纯粹的美国血统,也许他就住在外国人的庄区里。
这是第七个可能性。 接着,博士分析了他放炸弹的原因,他与爱迪生公司的纠纷不是他放炸弹的唯一理由。在这个理由之下,另有一个连他本人也不知道的理由存在,所以,第八个可能性是: 他一定受过某种心理上的创伤 ,例如,他的母亲早已去世,而这一悲剧又是他父亲的过错。
男孩子在幼年时期会由于恋母情绪而憎恨父亲,这种情况在这个偏执狂身上一定也发生过。他经常反抗父亲,并在这种状况下生活过来,但他自己不意识到。长期反抗父亲使他滋生起一种反抗权威的情绪,这种情绪过早地潜入他的意识深处,成为“潜意识”。而这种象定时炸弹似的潜意识,一旦遇到爱迪生公司对他的不公正处置,使他心头的创伤又复发了,于是,他就从反抗父亲的权威发展到反抗社会的权威,这就是他乱放炸弹的原因,但他自己并不是很清楚地意识到这一切的。
失去了母爱,使他感到痛苦,而在他以后的生活中,也没有给他以爱情和友谊,他的心理创伤始终没有愈合。所以,我敢断定 他是一个独身者,既没有女朋友,甚至也没有男朋友。但是,他可能跟一个年龄比他大的女亲属在一起生活,这个女亲属使他常常想到他的母亲,从而触动了他对父亲的怨恨,这种感情又激发了他对权威的反抗。
这就是他经常不断地放炸弹的原因。 这是第九个可能性。 布鲁塞尔�。
马克.吐温生活年代的社会背景是怎麽样的?

马克·吐温(1835-1910)原名萨缪尔·朗荷恩·克莱门斯,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出身于乡村律师家庭,12岁时父亲去世,从此开始独自谋生,先后当过学徒、报童、排字工人和水手等。
在密西西比河上驾船的经历对他尤为重要,他的笔名“马克·吐温”即来自水手的行话,意为“水深两噚”(“安全水域”),他的许多小说的背景也与这条大河有关。
自1862年年底起,马克·吐温先后在几家报馆当记者。这期间,他开始发表幽默小品,当时这类取材民间风俗和趣事的小故事很受一般民众的欢迎。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卡拉维拉斯县驰名的跳蛙》就这样应运而生。小说诙谐风趣,但也没有什么深意。
马克·吐温意识到:“不能一味逗乐,要有更高的理想。”在此后的创作中,他加大了社会批判的力度,尽可能增强文学作品的教谕功能。1869年,他将在海外旅游期间写的一些通讯报道整理成一部游记,起名《傻子国外旅行记》,以幽默调侃的笔调,沿途见闻的形式,大大挖苦嘲笑了欧洲各国封建统制者和教会团体的反动保守及资产阶级的自以为是。
这部作品使马克·吐温声誉鹊起,登上文坛。1870年,他接连发表了几篇很有质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竞选州长》嘲讽美国的“民主选举”的真相是造谣诽谤、欺骗民众,为了党派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以华工艾颂喜的名义,控诉了所谓“天堂”的美国其实是一个种族主义极为严重的国家,少数民族不仅在经济上遭受剥削,而且没有起码的人权保障,可以被随意地投入监狱。 70年代初,婚后的马克·吐温生活相对安定下来,使他能集中精力进行长篇的创作。
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与查·华纳合写的《镀金时代》(1873)。作品揭露了政府官员勾结企业家营私舞弊和席卷全国的投机风气,指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所谓“黄金年代”其实是“镀金时代”。1876年发表的《汤姆·索亚历险记》是他首次以儿童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汤姆是美国南方小镇的一个孩子,生性机灵活泼,不惯家长的无理管束和学校陈腐刻板的教育,在课堂上经常调皮捣蛋,课余又多次纠集小朋友去郊游探险,最终侦破了一桩人命案。
小说着重刻画的是儿童的本真与成人世界清规戒律之间的冲突,极为传神地反映出儿童心理的精微之处。虽然这部小说在社会批判的深度上比之它的姐妹篇《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尚有不及,但它处处洋溢着童真童趣,仍堪称世界儿童文学中的精品。 马克·吐温在80年代又写了两部充满童话色彩、讽喻意味的小说《王子与贫儿》(1881)和《在亚瑟朝廷里的康涅狄克州美国人》(1889)。这两部作品都以古代英国社会为背景,借古讽今,妙趣横生。
前者借王子与贫儿身份互换后的离奇遭遇,说明统治者只有亲身体验过民间的疾苦,才能真正理解人民的意愿,施行“仁政”。后者以一个19世纪美国工匠“转世”英国亚瑟王时代的奇幻故事,揭示了民主与专制、科学与迷信、人道与暴行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小说中美国人歼灭骑士大军和改革计划失败的情节,既表达了美国工人阶级反抗社会压迫的豪情,也流露了作家对社会前景的忧虑。 进入90年代以后,马克·吐温的私人生活屡遭变故,先是经济上破产,后是妻女相继过世,但他克服了种种困扰,依然写出不少优秀作品。
《傻瓜威尔逊》(1893)通过一个“掉包计”的故事,批驳了流行美国的“白人优越论”。《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1900)围绕着一个冒领“金币”的丑剧,揭露了资产阶级伪善、贪婪的本质,特别是准确地描写了那些貌似清廉的伪君子为了名正言顺地得到金钱,从自欺到欺人的整个心理过程,使一个夸张的喜剧有了非常坚实的现实基础。 晚年的马克·吐温反对帝国主义列强对弱小民族、国家的侵略压迫,同情和支持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写下了《赤道环游记》(1897)、《给坐在黑暗中的人》(1901)等作品,表明了自己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立场。
标签: 康涅狄克州鬼屋事件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