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金陵十三钗评价如何?

真实的金陵十三钗是怎样的?

亲,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真实的金陵十三钗是存在的,但是不仅仅只有十三个人。
电影中的女子学院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个学校叫“金陵女子文理学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女子教会大学,1915年在南京开学。
在教学方面,它保持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在南京沦陷期间,有一位美国人,她叫明妮·魏特琳,她是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学校位于安全区范围内,相对比较安全。魏特琳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让大批的妇女和儿童进入她所在的校园,帮助她们躲过劫掠。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有人活下来吗 事隔这么多年,翻阅魏特琳写于南京沦陷期间的日记,当时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魏特琳在日记中提到了一批帮助其他“书娟”们逃过日军强暴的“妓女”。事情发生的开始在12月8日晚上,收容妇女儿童的金陵女子大学迎来了第一批女难民。
12月13日,日军从南京坍塌的城墙缺口蜂拥而入,日军开始持续六周的大屠杀,强奸、抢劫、焚烧。此时妇女和儿童蜂拥来到金陵女大的难民收容所,一个个惊恐万分。从12月13日到17日,金陵女大(今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难民所收纳了8000多位难民,学校所有的大厅和走廊都住满了人。
魏特琳既充当了保姆的角色,又要充当保护者。她制作了一面巨大的美国国旗铺在校园当中的草坪上,以此赶退前来侵犯的日本兵。 魏特琳在写给金陵女大校方的报告中说:“我们怎么也忘不了在校门口目送妻子、女儿进入收容所的那些丈夫、父亲的面容。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有人活下来吗 因为这里专门收容妇女,因此金陵女大成了日本兵的目标。1937年12月17日,两个日本兵前来滋事,魏特琳和他们争执。事后魏特琳才发现她中了日本兵的阴谋,原来那两个日本兵把她困在前门,其他人则乘机从后门闯进楼里轮奸三名妇女,甚至还抢走了十二名姑娘。对这件事魏特琳一直怀着深深的内疚。
1937年12月24日、圣诞节的前一天,魏特琳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对方要求魏特琳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出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些妓女,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 金陵十三钗真实历史有人活下来吗 当天的结果是,对方最终挑走了21名妇女。这让人联想到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书娟”们。
不过,这些被挑走的妓女,并没有电影里那么幸运。在惨无人道的日本人手里,她们受尽折磨,最后一个接一个的陨落。虽然这些妓女们的出身不好,但是她们为了国家做出了自己能做到的一切,所有人都应该给予她们应得的尊敬。 战争是残酷的,无数的先烈前仆后继的本想战场,只为了保护站在身后的老弱妇孺。
《金陵十三钗》赚足了观众眼泪,但是为什么业内口碑不怎么样?

电影《金陵十三钗》讲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大屠杀时期,十二位妓女为了营救一批教堂的女学生,替她们前往日本军营参加“庆功宴”赴死的故事。该片是由张艺谋导演指导,前后耗资6亿打造的一部战争史诗大片。
和张艺谋过去的作品相比,这部《金陵十三钗》是他为数不多的几部描写抗战时期的作品,虽然这不是他最擅长的题材,但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豆瓣评分高达8.0分,在张艺谋的作品排行榜上虽然比不上《活着》这种“神片”的超高分数,但在一众反应南京大屠杀的电影中,绝对是上乘佳作。
金陵十三钗结局是怎样的

1、《金陵十三钗》里的十三个人的结局都非常惨烈,其中仅有玉墨存活,而作为唯一的幸存者,她也受尽了折磨,其他人都是死在日军的暴行之下。2、小说中的结局:1946年8月南京审判会上,玉墨指证日军强奸,书娟从嗓音辨认出她,天生丽质的玉墨已被毁容。
她是唯一幸存者,也是她证实日军如何分享她和另外12个女学生。
其中一个用牛排刀反抗但未遂,当场被害。11个女人在日军享用后被发送到慰安所,相继逃亡时被击毙、染病、自杀。
金陵十三钗的结局是怎样的?

金陵十三钗的结局是以玉墨为首的金陵十二位青楼女子和前教堂神父的养子陈乔治代替那些未经世事的女学生被送往了日军部落,最终下场不得而知。而假扮神父的约翰·米勒就把女学生装在大卡车车厢里,上面盖了好多木板。
还有几箱红酒,用来引诱日本人。
后来到关卡的地方,神父约翰·米勒拿出通行证,红酒被日本人扣留了,女学生顺利逃走了。金陵十三钗的主要角色1、约翰·米勒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在片中的身份一开始并不是神父,而是一位入殓师,一个爱钱如命的酒鬼,只为负责给死去的英格曼神父化妆,才进入了教堂。但为了救助教堂里的学生,留了下来成为一名伪神父,他同时也收留了“金陵十三钗”(十三个青楼女子)。2、玉墨演员:倪妮13个躲避战火的秦淮河上的风尘女子之一。
当女学生们不甘被日军凌辱,准备集体自杀,被以玉墨为首的妓女们救下,成为了保护众人的英雄。3、孟书娟演员:张歆怡教堂中女学生之一。父亲成为汉奸,面对同伴的质疑与嘲讽时,展现出坚定的一面。
她还救了秦淮河的十三位妓女,在面对日军时,即使内心十分害怕,但却不胆怯。
如何看待《金陵十三钗》这部作品?

看的时候笑中有泪,泪中有恨,时而沉重,时而抑郁,时而幽默,时而感动。这绝对是张艺谋最好的作品。
回家的路上跟某人说,要是《十三钗》都拿不了奥斯卡,我觉得中国人从此真没必要凑那个热闹了。
就像诺贝尔文学奖一样,中国人没拿过,就能说中国没有特别优秀的文学作品吗?我们多数时候是自己要硬往西方价值观的套子里钻。昨晚很晚才睡。原因是睡不着。心里一直有各种复杂的感情作祟,主要是沉重。
突然间有很多问题。关于人性,关于日本人,关于战争。我拉着某人给我讲历史,为什么南京最惨,后来中国怎么赢的。
好像自己白学了历史一样,对抗日战争的概念淡化到竟然忘了这场战争打了 8 年。《南京南京》上映的时候,我也是第一时间去看了,当时还是一个人去的。虽然有亮点——江一燕扮演的妓女很出色,但总体我是轻松地心情看完的。
事后内心未起任何波澜。看《金陵十三钗》的时候,很多细节都让我哭了。并不是说导演在煽情,电影很克制,注意了情绪的调和,秦淮妓女的嬉笑挑弄和地道的南京腔都给电影增添了不少笑点。
但是由于南京大屠杀的背景,整个故事基调始终无法轻松起来。观影时,内心一直处于痛苦的纠结中,以致于把他的手都掐疼了。想想佟大为饰演的国军战士们如何用身体来抵挡坦克,我就心惊肉跳。想想豆蔻死的惨景,真的很揪心。
那种惨,好像不是能够想象的,不敢看那些画面,那种仇日情绪一下子就在我心里翻腾。很多观众看到这里,大声嘲笑她们的傻,竟然会为了琵琶弦而跑出去送命,当时觉得这些公然藐视她们的男人很可恶,男人重命,女人却是重情。对于没有多少寄托的秦淮妓女而言,即便是琵琶弦、耳环和猫,都值得她们冒死追寻。这就是她们的精神寄托,无关世间安稳和动乱。
和平年代,她们也是边缘人,战争年代,同样没有逃脱边缘。从良家女子变为妓女起,她们就学会了在自己的世界里求生存。在战争中,生命太卑微。活着既难又屈辱的,不是这些妓女,而是平凡人。
是心灵纯洁的孩子。电影中设计的很好的一段是,把十二钗化妆为女学生之后,她们相互感慨曾经的纯真。玉墨说,她的生活就是在13 岁的时候被彻底改变了,从一个好女孩变成了一个坏女人。
这些被逼良为娼的女人们, 13 岁的时候都是纯真烂漫的女孩,就像教堂里的女学生一样。受过摧残的她们更懂得保护年幼的女孩,所以她们挺身而出了。那曲《秦淮景》,第一次是穿着学生服唱的,而在书娟的回忆里,却是穿着艳丽旗袍的十四钗。
歌声仿佛把我们带回到了秦淮河岸,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地窖里留下了她们最后的光彩。玉墨的表演不用多说,一代秦淮头牌的风情,全在她举手投足间。
即便站立在姐妹们中间,一眼就能把气质不凡的她辨认出来。贝尔演活了一个半混混的入殓师如何转变为高尚的神父。床戏并非观众想象的那样,完全是剧情需要,感情发展到那一步,很自然的几秒钟。
剧中香艳的脱衣画面也仅限于预告片中的那些,除了那几秒之外,没有更多露骨的描写。冲着香艳床戏去的观众肯定会失望了。
标签: 金陵十三钗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