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来有在陵前树碑立传的传统,在唐代已成定制,然而女皇武则天墓前,却有一块不书文字的“无字碑”。
武则天被视为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向来是敢作敢为的人,但她为什么别出心裁,给自己立下无字碑呢?
大家都知道乾陵就是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今位于(陕西乾县西北的梁山上),是唐代关中十八陵中地势最为壮观的一座。
乾陵前有两块高大雄浑的石碑,西面是“述圣记碑”歌颂唐高宗的功绩,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书写。与“述圣记碑”东西相对的是“无字碑”。
无字碑通高7.53米,宽2.1米,厚1.49米,重约98.8吨。碑身雕有八条互相缠绕的螭龙,左右两侧各四条。无字碑阴应该是在唐高宗去世时,由武则天主持竖立的,是武则天预先为自己准备的“功德碑”。不过,令后人不解的是,这块预备的“功德碑”空无一字。
人们议论纷纭,归纳起来主要有五种原因:一说功高德大无须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武则天从公元655年做皇后开始,到公元705年被迫退位,前后参与和掌握最高权力达五十年之久。
二是自知罪孽深重不便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重大,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一,武则天以阿谀奉承的手段取得信任,从地位较低的“才人”,爬到掌握大权的皇后,最后窃居皇位。第二,培养党羽、建立宫廷奸党集团,并打着李唐“朝廷”的旗号,消灭异己。第三,任用酷吏,实行告密和滥刑的恐怖政策。第四,唐初社会经济发展呈马鞍形,而武则天当政时处于最低处。第五,在其当政期间,曾失掉了安西四镇,危害了国家的统一。职是之由,武则天无法为自己立传,而只能以“无字碑”来为后世定基调。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唐中宗,她知道对自己的一生,人们会有各种各样的评价,碑文写好写坏都是难事,因此决定立“无字碑”,由后人去评价。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认为:一是,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21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
这三种说法可信之处在于,帝王一般不会死前下诏对如何撰写碑文评论自己发表意见的。还有一说,武则天离世后,政局动荡,无人过多关注,待人们重新关注,他的那段历史早已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还有就是信奉佛教万事皆空不用说。这几种说法都有可能,至今无定论。
武则天立“无字碑”为后世出了难解之谜,有碑无文,不如说无文胜有文,成为趣谈。你认为是什么样的呢?
武则天大概想,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位于陕西的乾陵,埋葬着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这是中国历仪帝王陵园中唯一的一座夫妇两帝合葬墓,也是唐和周两个王朝皇帝的合葬墓。在陵园的西侧树立着述圣记碑,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
这座碑原本没有刻一个字,直到宋元时期,碑上才有了题刻,所以被称为“无字碑”。无字碑上题刻共有42段文字(碑阳31段,碑阴11段),起于宋代,终于明代,没有唐人的题刻。那么武则天的碑上没有题刻呢?
一说武则天自知罪孽深重,内心惶恐不安,所以不写碑文。
二说武则天之所以立无字碑,是夸耀自己功德盖世无法用文字表达的。
三说武则天很有自知之明,自己有功有过,自己题刻碑文,有夸大不实的嫌疑,那就让后人来评说吧。
标签: 无字碑是为谁而立的碑什么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