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德国互联网之父”的维尔纳·措恩发送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根据史料记载,1987年9月,CANET(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当时这封邮件的内容为“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维尔纳·措恩说,1983年开始,他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研究在中国发送一封电子邮件,这一研究,就是漫长的四年时间。据史料记载,最后时刻,维尔纳·措恩按下确认键后,屏幕上出现了“发送成功”的字样。这封历史性的邮件发送成功,也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扩展资料措恩教授回忆说,最初想实现德中两国间计算机互联只是出于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为了方便与中国同行的沟通与交流。
措恩教授说,当时,从德国寄信到中国至少要8天时间,而电话、电报极其昂贵。"在帮助中国成功接入国际互联网后,措恩教授继续为中国的互联网添砖加瓦。1990年11月28日,经中国方面授权,措恩教授为中国注册了.cn国际域名,并把域名服务器架设在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统。
这个域名服务器直到1994年才移交给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措恩教授帮助中国首次接入到国际互联网并发出中国第一封跨国电子邮件时,并未意识到其划时代意义。他说:"当时我知道这是件大事,但从未想到互联网能发展到今天这种状态。
"20年弹指一挥间,接发电子邮件早已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通讯手段之一。如今,中国网民总人数超过1.62亿,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互联网已经成为诸多中国人工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互联网技术及应用方兴未艾。
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什么时候发出的
这个时间有争议,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3年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大事记》中记载:1987年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侧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即,我国官方公认的时间是1987年9月14日。
但1987年9月14日发出的这封电邮,直到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对方才收到。争议:1986年8月25日,瑞士日内瓦时间4点11分,北京时间11点11分,由当时任高能物理所ALEPH组(ALEPH是在西欧核子中心高能电子对撞机LEP上进行高能物理实验的一个国际合作组,我国科学家参加了ALEPH组,高能物理所是该国际合作组的成员单位。)组长的吴为民,从北京710所的IBM-PC机上发给ALEPH的领导——位于瑞士日内瓦西欧核子中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伯格(JackSteinberger)的电子邮件(E-mail)是中国第一封国际电子邮件。这个时间是1986年8月25日,比官方的早了一年多的时间。
从目前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出时间有1986年8月25日和1987年9月14日之争。发送者有吴为民、王运丰等人之争。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大致内容是什么?
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邮件大意:“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是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于1987年9月20日20时55分(北京时间)发出的。 这是中国通过北京与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之间的网络连接,向全球科学网发出了第一封电子邮件。
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是谁发出的,内容是什么!
1987年9月,CANET(中国学术网)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并于9月14日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这封电子邮件是通过意大利公用分组网ITAPAC设在北京的PAD机,经由意大利ITAPAC和德国 DATEX-P分组网,实现了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连接,通信速率最初为300bps。
原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李澄炯在接受媒体采访的时候回忆道,“从1986年开始,我们研究组就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上做方案设计和实验。
那时候也没有Internet的概念,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发达国家对我们心存戒备,重要设备、技术都不向我们开放,计算机软硬件不兼容的问题非常突出。直到1987年7月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维纳措恩教授从德国带过来可以兼容的系统软件,我们研究所的计算机才具备了与国际网络连接和发送电子邮件的技术条件。”1987年9月,CANET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中国第一个国际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邮件发送的条件基本具备。1987年9月14日晚,在北京车道沟10号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一栋小楼里,13位中、德科学家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进行电子邮件的试验发送。
维纳措恩在接收邮件的地址里输入了包括自己在内的10位德国科学家的电子邮箱地址。邮件的内容是由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书写的,内容是李澄炯教授提议的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维纳措恩敲下了回车键开始发送。
他坐在那里一动不动地等信号,可是怎么等,也没等回来。大家开始重新检查计算机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后来发现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有点小漏洞,导致邮件未发出去。于是他们又用了一周的时间解决了这个问题,1987年9月20日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按下,与上次相比这次大家都很紧张。
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众人鼓掌庆贺。德国大学的服务器顺利收到这封邮件,并转发到国际互联网上,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几天后收到了来自法国、美国等国家的祝贺邮件。
第一个回信的是一位美国计算机教授,还有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发来的贺信。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给哪个国家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发送给德国的。1987年9月,措恩教授在北京出席一个科技研讨会。
经过一番调试后,他将北京的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和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中心实现了计算机联结。
“Across the Great Wall we can reach every corner in the world。(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1987年9月20日从北京向海外发出的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扩展资料:关于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记载有许多误传。比较普遍的说法是,由北京应用技术研究所,于1987年9月14日经由意大利ITAPAC发往德国的内容为“越过长城,走向世界”。
“越过长城,走向世界。”这是从中国发出的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内容。互联网是中国对外开放的产物,又促进了中国社会进一步开放。
通讯速率为300bps的电子邮件,这比我当时发出的速率为560bps的第一封电子邮件整整晚了一年多。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何时发出呢?
作为目前中国8.45亿网民中的一份子,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的发出对我们来说,不亚于50年前阿姆斯特朗代表人类在月球上的那个脚印。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端,是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开始,是中国改革开放、投向世界怀抱的产物。
而往后的事实也正如马老师所说:21世纪是Internet的世纪,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机遇。
电子邮件这种高速、快捷、安全、大批量以及不受时空限制的信息传递方式在当时是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它也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这种交流方式的普遍适用性和可接受性也是破天荒的头一次。因为操作十分便捷,编辑内容(文字、图像、声音),填写正确的邮件地址,发送,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信息交换。下面我们先来看看在人类历史上我们为了交流都干了哪些事?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从古代到近代,人类为了信息交流都干了哪些事回顾人类进化史,维系整个人类社会结构复杂性和行为多样性的因素就是我们的学习和交流能力,我们需要把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经验总结、保存、并且传承下去,这是人类快速进化和社会结构优化的助推剂,所以文字作为承载文化和经验的载体当然是必不可少的!文字的出现代表着人类文明史的开端,以前那种口对口之间的交流经验,就以文字这种实体形式保存了下来。
这也是人类在信息交流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但是往后遇见的问题就不好解决了。我们有文字,可以写下来,距离近了我可以拿给你看,远一点我懒得动,可以口述;在远一点,放大嗓门吼一吼除了费点唾沫星子以外,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相隔几百里怎么办?这难不倒我们,我们有驿站,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往返几个月送一封书信累死几匹马。
这是一种依赖于交通工具的信息传递,效率真的很低,也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我们都知道瓦特的蒸汽机在1807年才获得成功,那么之前的几千年人类之间的交流都受限于交通工具的影响。不过还有另外一个方法,这也是古代人首次使用“光速”传递信息的方法,听起来有没有很高端。
标签: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