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仲景及其作品
岳美忠
张仲景
张继,字仲景,后汉南阳县聂阳(今河南邓州葛东)人。生于东汉桓帝平元年,卒于汉献帝建安十六至二十四年。继桓、凌、绍、贤四帝之后,他曾经带着孝廉在长沙做官。他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能读很多书,在同一个县张伯祖学医,这是众所周知的。据史书记载,我年轻的时候去看过何晴,他说他“思前想后是名医,但韵不高”。他一生致力于医学,著有《伤寒论杂病》十六卷,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的鼻祖。可以说中医直到仲景才算完整。陈修园称之为“辨六经,显圣道”和“立法,立于金良”,确实是中国医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医家。因此,后来的佛陀称其为医圣。
仲景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就是只罗列文章不谈病理,只做方子不谈药理,让人自己体会,其精髓往往就在于没有文字。几千年来,它一直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浅谈感冒引起的疾病
《伤寒论》是什么样的书?有人认为狭义的伤寒不能治温病。有人认为它只是一部关于急性外感发热的专著。《伤寒论》序言中说“宗族二百余家,自建安时代至今,尚不足十码,三分之二死,伤寒居十之七”。《后汉书·五行志》载:“狄咸建安二十二年疫”。魏文帝写信给吴稚书:“过去的岁月里,疾病流行多,亲人也常患。”陈的《论疫热》说:“家家有僵尸之痛,家家有号啕之泣,或门关,或家失。”所以从《仲景》的序言和史实来看,《五行志》中所谓的疫,魏文帝所谓的病疫,陈王思所谓的疫,都是仲景所谓的伤寒。可见,《伤寒论》是专门研究伤寒的,抛开温病不谈,它也失去了古代人著书立说的意义。
《伤寒论》是专治急性外感热病的吗?不完全是。伤寒说明人们要先辨病,再辨证脉,再讨论治疗方法。如果他们真的学会了手,他们就能治愈慢性杂病。“善治伤寒杂病易”这句话是真理。一部《伤寒论》旨在区分空与空之间的客观“证”,也是要在变化发展的时候认识“证”,这样才能辨证论治,才能做到标本兼治,而且不止于伤寒。
《伤寒论》的主要特点在于空和时间的论证。仲景在空中将疾病分为三个阴三阳,以阴阳揭示内外寒热,使人持简控繁,这就是六经辨证。《伤寒论》六经是按人来描述的,即太阳主表,阳明主里,少阳主表里。阳主外,阴主内。少阴和太阳在里外,太阳在外,少阴在内。太阴和阳明是表里,阳明是表里,太阴是内。厥阴少阳为表里,少阳为表里,厥阴为内,少阳半表半里,厥阴半表。自然与横向空和纵向时间交织在一起。如果只抓空而忽略时间,就看不到时间的变化。三阳随时间变化,从太阳到阳和少阳;三阴经转化,太阳转少阴,阳明转太阴,少阳转厥阴,路线明确。掌握了疾病的整体病程,那么疾病的发展变化就会在你的脑海里清晰起来。同时空随时间变化,也有例外。因此,仲景也指出了如何认识传变与非传变,以及共病,进而在辨病的基础上缩小了辨证的范围。如何区分法律和证据?识别患者目前的饮食、睡眠、脉象、舌苔,调查生理病理现象,希望是表里、热、寒、虚、实。通过分析,既能注意到空之间的客观存在,又能把握其时间的真实存在,从而应对疾病的发展变化。比如同病为太阳病,不同于太少共病,三阳病与太阳阳明病,以及麻黄证与桂枝证。
《伤寒论》在治疗上注重“扶正祛邪”。哪里的病无非是实际情况,在身体现实和邪恶现实的情况下,善用情况去除恶而走出去。太阳若患伤寒,不出汗,则畏寒、脉紧、身痛、恶心。如果用麻黄汤温表,一剂就能除掉,剩下的恶就没有意义了。它是为了摆脱邪恶,而不是为了纠正伤害。如果是太阳中风引起的汗出、风不顺、脉缓之证,体质不强致外邪,用桂枝汤。取桂枝清阳舒筋,用芍药敛阴,用甘草矫之,用姜、枣调和营卫,照顾中气。这种疏补既能除外邪又能保正气,立法有多周到,方子有多详细。
仲景之法,三阳之病的治疗使人得以活命,若稍有抵抗力不足,则需在治疗的基础上照顾正气,如白虎加人参汤等。三阴病人可治,扶正即祛邪,如用四逆汤。这种不伤右、护右扶正的治疗方法,是《伤寒论》辩证分析下的重要治则。
其次,《伤寒论》是治疗表汗、表吐、里吐、表和,表吐为其大法。
总的来说,《伤寒论》的治疗只能弊大于利,以维护人的正气为目的。仲景的书在方剂和药物的组织上也是严格而精确的。以控水为例。草药全用白术加茯苓,多用桂苓猪肝汤,水逆者有五苓散,跑豚者有桂枝加桂汤。给药方法上,既可以用薏苡仁汤服用,也可以用流水煎服。稍微改一下,待遇就不一样了。这些手眼显示了仲景药方的魔力。
所以,我主张精读熟记《伤寒论》,至少要背诵有据可查的文章,在它的方药、剂量、煎煮方法上下功夫。
与《金匮》相比,《金匮》的价值不如《伤寒论》,散《金匮》难学,也是其难学的原因。所以《伤寒室》历来注多,《金匮》注少。《金匮要略》最大的特点是按病用药,药物只用于特定的疾病和方剂。比如茵陈是治黄疸的特效药,黄芪是治腹泻的主药,鳖甲煎丸用于治疟母,大黄牡丹皮汤用于治肠痈等等。
《金匮要略》中的许多药方都是伤寒的。例如,桂苓的治水朱甘汤及其变体,即桂枝汤从伤寒用治水药。
伤寒、金匮治外感病、杂病。按伤寒证用药,按金匮病用药,或按证用药,更为普遍。
仲景治病,开方前辨病、辨脉、辨证是错误的,不按此法开方。
我们研究仲景的作品,就要从这些地方寻找规律。钟靖《外感杂病》一书指出,人们在辨证时要注意辨病,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紧密结合。既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和原理,又指出了辨证论治的具体方法,对临床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曾几何时,人们说起仲景的诗曰:“华佗遗何烬,仲景挂日月传,千子同脉,皆在井底相谈。”很多医生对仲景的排斥并不夸张。1700年来,张仲景的光辉形象持续了很久,至今还有一句俗语:“药过12-3,大夫不贴,不读圣贤书,怎敢摸脉?”证人对他的崇敬和信任,以及他留下的作品,永远是中医最珍贵的经典。
标签: 张仲景的著作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