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草莺飞,畔柳醉春烟。孩子们早早放学回来,他们在东风中忙着放风筝。“这是清代诗人高定的一首诗。它描述了孩子们在春天放风筝的场景。
然而,一位大叔的风筝却遭遇了灾难。趁着春天,一位叔叔来到公园放风筝。这不是一个普通的风筝。这是一个龙风筝。据说他花了半年时间做了这个风筝,还得了奖。
就是这样一个让人看着顺眼的风筝,却遭遇了一群熊孩子和熊爸熊妈。因为爷爷的风筝很独特,很快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的目光,大家纷纷表示赞叹。爷爷要收风筝时,不断提醒家长:请看好孩子,不要让他们碰风筝。
但是风筝落地的时候,孩子们抑制不住自己的好奇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手。他们用双手不停地抚摸、拉扯,最后风筝变得面目全非。旁边的家长不仅没有阻止孩子,还和孩子一起感受到了这个无底的动作。
面对时,这些家长说:“不就是一个风筝吗?不就是给大家看看吗?”让所有人都看到,但不让你碰,不让你毁!
也有家长表示,“都是孩子,不懂。”甚至有家长说:“孩子喜欢才摸,再说你去公园放什么风筝?”
但是家长并没有意识到放风筝的危险性。
很明显,是孩子和父母错了,但最后,事实证明,叔叔不应该在公园里放风筝。
作为家长,我也承认,面对这么漂亮的风筝,不仅是孩子,我们的家长也会感到惊叹,想仔细看看。
每个人都很好奇,都想了解和探索新事物,甚至都想自己去感受。
百度是这样解释好奇心的:“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个体在遇到新事物或新的外部环境时,产生的关注、操作、提问的心理倾向。好奇心是个体学习的内在动力之一。”
我们的父母在保持孩子好奇心的同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给孩子的好奇心划定一个界限。
虽然孩子好奇是好事,但任何行为都要有所克制。孩子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糟蹋别人的劳动成果是不对的。父母甚至不应该,更不应该保护。
因为孩子的好奇心,每年都会时有意外发生。
法国作家缪赛曾说,“对坏事的好奇心是一种被诅咒的疾病,它来自一切不洁的接触。”
这句话很明确的给我们指出,孩子的好奇心应该是有限度的,有限的。
第一点:安全底线
我们总是向孩子们强调安全第一的原则。但孩子的大无畏精神,往往是被好奇心驱使去做危害自己和他人安全的事情。
前段时间有个小朋友突发奇想,想看看鞭炮会不会把井盖炸了。于是这个才几岁的孩子,在没有大人看管的情况下,把手里点燃的鞭炮一个一个的放在小区门口临街的窨井盖下。短短几秒钟,几个井盖同时被炸开。幸好当时没有人经过井盖,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或者看到类似的危险事件时,父母一定要反复强调不能做这样的事情,不要给孩子做这样事情的机会。平时引导孩子看一些关于安全的书籍或者绘本,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
第二点:道德底线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的大叔的风筝,尽管大叔已经提前告诫家长要看好孩子,尽管大叔恳求孩子不要再去拉风筝。但是孩子们没有停下来。反而越走越远。
从小我们就教育孩子“自己的东西要保管好,别人的东西我不要”。因为这是我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教他的。从那个时候开始,他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更不能破坏。这是最基本的质量问题。
一些父母认为爷爷不应该在公园里放风筝。但是公园是公共场所,孩子可以玩。为什么爷爷不会放风筝?
周末带孩子去公园的时候,看到一个老人在舞龙。一块看起来很普通的龙形布,突然在他手里上下飞舞,他变得有灵性了。我们几个家长带着孩子远远地看着,然后给他们讲解关于龙的知识,以及中国舞龙的习俗。
所以,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不应该去找别人的原因,而是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三点:能力底线
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孩子总会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
之前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小孩一个人在院子里玩,看到院子里水桶在滚,大门上拴着绳子。他突然想到一个新游戏,就是站在水桶上,把头伸进拴着的绳子里。
结果孩子脚下一滑,水桶滚走了,孩子的头被系绳夹住了,孩子挂在大门上,喊不出来了。一分钟后,妹妹出来了,看到孩子的样子,马上抱起孩子,大声喊妈妈,妈妈。直到这个时候,母亲才知道孩子出事了。
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只要多尝试,多体验,就可以积累生活经验和知识,但这一切都要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完成。
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激发孩子对世界的认知,也可以在我们家长疏忽的时候造成伤害。
毕竟孩子好奇心的关键是父母平时的引导和教育。我们的父母应该为他们的孩子树立一个积极的榜样。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我是@风车妈咪,很乐意分享育儿知识和趣事,陪伴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标签: 好奇心が止まらない